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是人的“明眸”。根据2008年9月4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我校近视眼防控工作已全面展开。成立了“爱眼”领导小组,由宁艳玲校长任组长,构建了“爱眼工程”网络系统,搭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爱眼平台”。学校从校领导到卫生室,从班主任到后勤均认真履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空工作岗位职责》,切实把学生的视力保护,近视眼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责任到人,从我做起,做学生眼睛的“守护神”。学校建立了年级视光档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并追踪查看。班级视力检测结果全校公布,激励在近视眼防控工作表现好的班主任。学校还以“爱眼小记者站”为龙头,开展“爱眼”征文、绘画、演讲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保护自己视力的好习惯。学校根据实际还开设了心理教育实验班,心理活动室,为广大学生创造了良好身心健康环境和氛围。
身心一体不可分割
学生生活多半在校园和家庭,保护视力和心理健康是身心一体的两个方面,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过早架上近视镜的孩子心理上是有不同的,他们平时细微的言语和行动都在我们班主任的眼中,记得一次给小记者拍照,摄影师说:“戴眼镜的那个同学往左动一点”,同学们有些轻声的笑,这位同学皱着眉说:“戴眼镜的多了,干嘛叫我名字?”,这说明潜意识里他忌讳别人说他戴眼镜,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或多或少形成负性情绪记忆。因此,我们要从细节关注孩子们的身心表现和反应,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
一个孩子一个世界
小学生的不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当从卫生保健和教育的立场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疏导,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预防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智能、情感和意志。一个孩子一个世界,如何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班主任,你了解你班里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吗?当他看着模糊的黑板而皱起眉头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他的视力?当他们不愿意或不敢和你沟通时,你是否想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他的恐惧和胆怯?师生关系紧张是引起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教师如果自己心理失调,他们是不会理解学生的行为的,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学生,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起相反的刺激作用。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施加有益的影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教师的职业要求其本身具有高度健康和稳定的情绪,对学生抱有同情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的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教师个人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个人感染一个团体
真正走进孩子离不开家校的沟通,但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某种程度要超越家长。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伟大的,老师是他们刻意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无论是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都应保留一份积极向上的态度,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调适能力,努力调整心态,适应各种环境,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同样具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因为班主任一个人感染着一个班,感染的一群家长。学校要对每位班主任进行“积极心理治疗”培训。
另外,还应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及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一些家长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孩子差,教师就需要耐心、细致的为其讲解。与家长一起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如果家长仅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从不过问时,我们应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身体、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等问题,以便改变家长的态度,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另外,我们还要指导家长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脑、电视被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接触,教师和家长配合,指导如何关注孩子们用眼卫生,如何关注饮食与健康,不要当出了问题才想办法,应该重在预防。
总之,健康教育在学校应该全方位体现,让孩子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