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学生的好习惯
2012-4-13 8:14:28
良好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培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为人母为人师的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在我们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附近村里来的孩子,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作业写得不认真,不知道检查,作业本上一团糟,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小声说话。和家长沟通时,也会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放了学,不知道先做作业而只知道看电视;在屋里写作业,一会儿倒点水喝,一会儿上个厕所,就是不能静下心来……一句话,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刚开始,我以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是他们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因为学生大多是村里来的孩子,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很多家长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别说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了。但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这一想法。 前两天,一位同事向我抱怨他孩子的小学老师不光给孩子留了作业,而且也给家长留了作业,每天不仅要陪孩子做作业,孩子作业写完了还要家长检查、批改,直到孩子的作业完全正确。我不禁问:“作业都让家长批改了,那老师还做什么呀?”同事说:“老师只要检查一下家长和孩子做得好不好就行了。”“孩子的作业,不应该是孩子自己检查的吗?”同事笑着说:“老师怕孩子自己检查不出来,就让家长检查,如果哪个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就要背上不重视孩子学习的罪名,是要被叫到学校的。” 其实我不止一次发现有的同事将孩子的作业题带到学校来,向其他老师询问答案,对孩子作业的认真程度让我在敬佩之余不禁感叹:要是孩子自己能对作业的完成有如此的认真劲,该有多好!要是学生中间能有如此浓厚的好学氛围有多好!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要上初中了,就早早借来初中的教材开始先自己学习上了,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辅导孩子, 助孩子腾飞。可孩子进入初中后的成绩却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实际上这种以帮助孩子学习为名的越俎代庖的做法,在无形当中扼杀了孩子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只会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会学习,不爱学习。 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指出: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而老师这种包办代替不重视孩子自身习惯养成的做法,不就是在一步步毁灭孩子吗?在叶圣陶先生要求学生养成的种种好习惯中,格外强调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而我们的老师则认为手把手地教学生是学生成才的好途径。 就这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和家长一步步地偷走了孩子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初中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形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吧。我们不要以爱的名义,变成偷走学生好习惯的“贼”! |
||
![]() |